与中小型支线机场相比,大型机场的保障主体更多、链条更密,相关单位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复杂,这都对机场运行指挥中心的综合指挥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好在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与各种终端感知物联网设备的应用,近年来机场架构模式与部署方式发生了改变,开启了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智慧化机场转型之路。今年“双十一”,杭州机场的“最强大脑”——联合指挥中心——正式启用。作为目前国内席位数最多、面积最大的机场联合指挥中心,其建筑面积约7800平方米,核心区域的指挥大厅面积有1400平方米,联合席位多达140余个,具备杭州机场信息交互中心、运行指挥中心、资源管理中心、安全监控中心及应急处置中心五大核心功能。为什么要有这么大的面积、这么多的席位?原来随着三期项目投运,杭州机场未来的年旅客吞吐量将跃升至9000万人次。高峰时段,机场更将有近千架次航班起降、10万人次旅客进出、千万级航班数据处理,保障环节繁多且复杂。为了让现代大型机场信息衔接更顺畅、运行保障协作更高效,杭州机场的“最强大脑”给出了答案:让信息科技服务运营生产,让机场运行更智慧便捷。
在整个机场服务保障体系中,机场运行指挥中心是最高一级指挥调度部门,可提高机场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影响,保障机场所有工作人员以及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全面提升机场应急管理水平。随着新技术的持续应用,现代化大型机场的层次架构与业务越发复杂,其内部系统数据不仅种类繁多,还相互交错。繁杂的感知数据与交互数据在机场运行指挥中心内部极速流转,一旦信息处理不及时或者信息泄露,极易造成风险。为此,智慧机场及机场运行指挥中心需要建立更为高效的协同运行模式。以杭州机场为例,在其最核心的运行中心区就接入了空管二次雷达系统、航空器场面监视系统、全景监控系统、机场可视化系统、协同决策A-CDM系统,通过智慧化系统助力实时展现机场生产运行态势,让机场的“最强大脑”能“看得见、听得清”,为机场运行提供最优方案,上至航空器飞行路线,下至保障车辆位置,都能精确定位、实时掌控,从而有效避免不安全事件发生。
以信息科技助推智慧机场建设,杭州机场早在2021年就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打通了全国流量管理系统多项数据接口,实现了杭州机场与全国流量管理系统航班机位、开关舱门时间等多项航班基础信息的数据交换,实现了与各地机场生产运行系统的数据互联、信息共享,也为下一步推进全国流量管理系统下行数据接入杭州机场生产运行系统,实现对全国流量管理系统的本地化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由此可见,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科技让机场的“最强大脑”变得更聪明、更智慧,从而实现现代机场安全、效率、体验的全方位提升。